奇瑞深夜致歉:一场“翻车”的挑战,敲醒了谁?
2025年11月13日 阅读:69931奇瑞的道歉来得很快。11月13日凌晨,奇瑞在官方渠道发布声明,为前一天在张家界天门山“天梯”挑战活动中出现的意外致歉。深夜发声的速度说明了问题的敏感程度,这个事件已经超出了“一段挑战视频失败”本身,正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话题。
过去两年,围绕极限场景的营销动作在车企中迅速扩散,从冰雪冲坡到沙漠穿越,从横跨吊桥到攀爬阶梯,各品牌都在寻找新的传播窗口。而奇瑞此次在张家界天门山“天梯”挑战中出现的意外,则为这种趋势敲响了警钟。
根据已披露的信息,风云X3L在999级台阶的坡面上爬升,现场架着绳索、测试团队在旁协同,但在中段突然滑落,撞上护栏。起因是用于安全保护的绳索固定点出现脱扣,导致绳索进入轮胎,影响动力输出。
事故没有造成人员受伤,也没有发生严重的环境破坏,但景区、人流、公共空间、品牌动作,这些关键词叠加在一起,使得事件从营销动作瞬间转向舆论议题。随后,奇瑞在凌晨发布声明,承认流程存在疏漏,并承诺承担修复与赔偿责任。
技术细节并不复杂,却暴露了最关键的问题——挑战式营销的风险边界再次被触碰,而且触碰者是今年以来声量最高、增速最快的中国车企之一。
奇瑞为什么会把一场看似可控、旨在展示性能的挑战,放在一个人流密集、自然资源价值极高的景区?
新能源混战的这两年,所有品牌都在抢一个东西——注意力。性能参数都差不多、智能座舱都在升级、辅助驾驶也在卷,差距难以用规格拉开时,营销成为最快的武器。
把车开上台阶,是一种简单粗暴但传播效率极高的方式,它能很快抓住眼球,能让模型和数据瞬间变成一个“故事”。它是典型的流量驱动型动作,而行业对这种动作的宽容度,在过去一年一路抬升。
但问题也随之出现,当注意力被摆在最前面,风险评估就容易被弱化。台阶不是赛道,它没有可控边界,没有封闭条件。更关键的是,这是一个公共场域。把品牌试验场移到公共空间,本身就需要比普通挑战更严苛的安全、流程和沟通机制。
卸扣脱落、防护绳缠绕轮胎之类的细节问题,不仅影响了挑战结果,也直接暴露了本次活动在执行体系上的薄弱环节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这件事揭开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:挑战式营销的边界在哪里?
在油车时代,性能是高度可预期的,极限测试几乎在封闭环境内进行。但新能源时代的竞争,越来越倾向于用“场景”讲故事。上楼梯、跨断桥、顶大石头,各种展示层出不穷。
本质上是因为车企已经习惯了用“视觉冲击”讲产品,而消费者也形成了“你不做点狠的我就看不见你”的期待。在这样的传播逻辑下,品牌的风险边界被一点点外推,而奇瑞这次踩下的,就是边界之外的一步。
道歉之后,奇瑞强调会承担维修和赔偿责任,会复盘流程、加强管理,也会和景区继续沟通。同时也表态不会回避问题,会尽快公布后续处理情况。
这件事对奇瑞而言,是一次“翻车”。但对行业而言,它提醒了所有车企,极限挑战也不是无限制的。越是竞争激烈,越要尊重公共环境,越要把安全当作底线,而不是戏剧效果的素材。
中国车市的竞争还远未结束,奇瑞的上升也远没有到顶点。极限挑战能抓住注意力,但安全和责任才能稳住信任。
奇瑞的深夜致歉,是对公众的一种负责表达。而如何让这些表达落地,如何让风险判断能力与品牌传播能力同步升级,将决定未来类似事件是否还会发生。对于一家正在加速前进的企业而言,这也许是一堂来得不算轻松,但十分必要的课。
文/小一
编辑/刘艺伟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