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代抛弃你的时候,连一声招呼都不打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毫不夸张地说,如今混沌的汽车市场环境下,也只有改变,才能不被淹没在浩浩汤汤的时代潮流之中。
或许是被雷军刺激到,亦或是“静极思动”,尹同跃、魏建军等汽车圈“老将”,纷纷走进直播间,走到台前。
走“亲民”路线是件好事,毕竟舆论场不能只让一家独大、两家独大。那么问题来了,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,竟然需要魏建军、尹同跃这样的“高人”,亲自直播?
答案只有一个:智能驾驶。
乱拳打死老师傅。很无奈,但也很符合逻辑。
从李斌、李想、何小鹏,到余承东、雷军、魏建军,汽车市场正在形成一种“董事长带头吆喝”的新业态、新风气。而市场就是这么不讲道理——
别人都做直播,你为什么不做直播?别人都行,你为什么不行?
智能驾驶更是如此,时代,智驾能力的强弱,正在成为衡量一家车企的关键标准。
智驾,是一块试金石
如今的汽车市场,智能驾驶早已成为嘴边的口头禅。从一开始特斯拉的鼓吹,到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的追捧,再到现在各大车企都趋之若鹜,智能驾驶一路走来,经历了各种各样的“冰与火”。
好消息是,消费者被教育的不错,基本上都可以接受智能驾驶的概念。但这枚硬币的另一面,人们对于高阶智能驾驶的需求,依旧难以得到满足。
“汽车时代,电动化是上半场,智能化是下半场。”
话说的多了,也就成了真。但无论如何,从汽车市场的角度出发,智能驾驶确实变得越来越重要。尤其是对于各大车企而言,能否做好智能驾驶,成为了展现实力的“试金石”。
没有智能驾驶,算什么智能车?
早期的特斯拉,之所以能够快速在各大市场打开“名号”,除了产品本身之外,智能驾驶就是一个关键噱头。以至于后来的蔚小理,有样学样,纷纷将智能驾驶放在了战略高度。
、小米,也没能脱离这一“潜规则”。
华为的HI模式也好,鸿蒙智行模式也罢,都绕不开“智能驾驶”能力的加持。而小米汽车更是在小米SU7未落地之前,就立下了2024年智驾第一梯队的目标。
再到现在,老牌车企也纷纷发力智能驾驶。甚至连长城、奇瑞都派出了董事长,亲自直播为自家智能驾驶能力站台。或许他们自己也知道,再不发力智驾,就真的有些来不及了。
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,市场就是遵循着如此朴素的竞争规律。智能驾驶,更是如此。
智能驾驶与电驱动“绝配”。欧阳明高院士也曾在百人会上,这样评价燃油车与电动车的优劣:
“电动汽车具有智能化的先天优势,燃油车自动驾驶无法跟电动汽车相竞争。发动机控制的精确性无法跟电机控制相提并论,反应的时间也无法相提并论,这是常识。”
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,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的概率,增添了不少把握。大家如此积极地内卷智驾,其实都是为了在新能源汽车时代,占到一个更好的位置。
未来,就是纯视觉?
智能驾驶好,大家都需要。
但尽管这一条“路”摆在那里,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走得通。亦或者说,因为企业体系的束缚,技术能力的缺失,想要实现智能驾驶的上车落地,并不容易。
别的先不说,就智驾方案是否配置激光雷达一事,便十分棘手。
马斯克曾经放言,“False and foolish=HD maps and LiDAR”,翻译过来就是,高精地图和激光雷达就等于错误和愚蠢。所以,特斯拉一直是纯视觉智驾方案的坚定拥护者。
而在中国汽车市场上,激光雷达却被广泛使用,蔚来、小鹏、理想等,要么1颗放在头上当“犄角”,要么2颗放在大灯附近,甚至还有3颗、4颗的激光雷达配置,主打一个“安全”。
好在激光雷达产品在禾赛科技、速腾聚创等厂商的努力下,成本一降再降,不然如此多的硬件成本堆积,别说实现“智能驾驶平权”了,打价格战的机会都没有。
而在国内,做智能驾驶最早的,要数百度。现在,百度高阶智驾功能落地到了极越01上面,却也是选择了纯视觉智驾方案。
无独有偶,不久前的华为鸿蒙生态春季沟通会上,余承东也首发了华为纯视觉智驾方案HUAWEI ADS基础版。“遥遥领先”的推动下,纯视觉智驾方案的关注度,再上一个台阶。
从激光雷达、高精地图的融合感知智驾方案,到丢掉高精地图的无图智驾,再到丢掉激光雷达的纯视觉“全国都能跑”,似乎整个智能驾驶的发展线路,就是由这3个阶段组成。
尤其是“降本增效”的大背景下,智能驾驶的功能性、技术性等,愈加收敛。成本较低的纯视觉智驾方案,反而变得愈加火热起来。
很巧合的是,近几年智能驾驶的发展,好像最终又重新回到了纯视觉智驾方案上面。难道说,特斯拉是对的?
当然,这里并不是鼓吹纯视觉就一定会是智能驾驶的未来,毕竟多条技术路线共同发展,必然会是接下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常态。
但想要提醒的一点在于,现阶段,连华为都在看好的智驾路线,大概率不会是一条歧路。而其他车企们,是否也应该将“纯视觉”的技术路线,提上研发日程了?
事实上,关于智能驾驶,自我孵化也好,寻求外供也罢,终归要有一个Plan A,一个Plan B。而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新能源汽车时代,牌桌上的位置,不会留给那些“躺”着赚钱的人。
至于剩下的那一部分“明知应为而不为”的车企,也终归会被淹没在时代的尘埃里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